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产业园区,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经县政府同意,现将《法库县十间房中心镇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法库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6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法库县十间房中心镇建设实施方案
(2020-2022年)
一、发展基础
十间房镇距法库县城10公里,北与法库县城相连,东邻铁岭调兵山市,交通便利,国道203线(明水--沈阳)纵贯境内,沈康高速在境内设有出入口。全镇区域面积117.63 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6万人口,耕地面积10万亩,财湖水域1.65万亩。镇域内已建有中心小学1所、中心幼儿园1所、乡级卫生院1所、3A级财湖景区1个。
镇域内的通航产业园是省级飞地园区,园区规划面积19.21平方公里,已建成一类通用机场一个、无人机专属起降场一个,实现开放空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引进各类通航企业30余家,连续举办8届国际飞行大会。先后获批国家低空空域改革试验区、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基地、国家通用航空特色小镇等多项国家及省级试点,现已初步建成集通用航空、无人机及其配套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基地。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9.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76亿元;有服务业企业7家,年营业收入3000万元;有工业企业19家,年工业总产值5亿元。
二、建设目标
以打造产业特色镇为目标,以通用航空、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与通航产业相关的低空旅游业。到2022年,力争达到区域中心镇标准,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事业进步、生态环境优良的通航产业特色中心镇。
三、重点任务与进度安排
(一)坚持产业先行。
1.加速发展通航产业,打造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基地。做活应用领域,巩固拓展电力巡线、高速巡查、应急救援、飞防作业、研学培训、运营维护等业务。集聚核心产业,加速引进研发、孵化、中试、制造、组装、展示、销售、航材供应、零部件配套等项目。培育服务平台,完善检验检测、大数据平台、行业标准制定等功能。到2022年,完成通航(无人机)产业项目10个,实现产值21.1亿元。2020年,重点推动旋飞无人机产业化项目、水上双座电动飞机项目等4个项目开工建设,实现产值6.2亿元。
2.优先发展低空旅游产业,打造特色户外运动休闲体验基地。景观环境先行,规划“大地景观画卷”;特色产品支持,导入运动、康养、文创等功能;展会活动创新,快速提升区域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到2022年,完成低空旅游产业项目8个,实现产值5100万元。2020年,重点推动银英航空科普基地项目、众翔运营培训基地项目等4个项目开工建设,实现产值3300万元。
3.培育壮大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基地。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田园综合体、四季花海、观光采摘、民宿体验等板块。到2022年,完成现代农业产业项目5个,实现产值2.9亿元。2020年,重点推动贵澳农业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实现产值2.3亿元。
(二)完善基础设施。
1.实施交通路网建设,构建“一横二纵三环”空间发展格局。加快沈康高速连接线工程建设,完善中心镇道路交通体系,提高辐射能力。到2022年,计划总投资1.86亿元,重点实施产业发展环路、203产业大道等7条主干路建设及农村公路维修改造工程,道路全长30.3公里。2020年,计划投资650万元,重点实施通航三路、通航七路建设改造工程,道路全长2.7公里。
2.实施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提升中心镇服务功能。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着力引进社会资本,加快推进中心镇电力、通讯、防灾、给排水、污水处理、集中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2年,计划总投资3.68亿元,重点实施燃气调压站及配套管网、10千伏供电线路及开闭站等13个配套设施项目建设。2020年,计划投资0.8亿元,重点实施赵贝堡66KV变电站、财湖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工程、财湖护岸工程、拉马河上游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美丽示范村庄绿化工程等5个配套设施项目。
(三)提升社会事业水平。
1.提升教育办学水平。完善中心镇小学和幼儿园基础设施,巩固提升标准化建设成果。优化教师资源配备,引导优秀教师向中心镇流动。引进民办教育,打造专业技术工人培养输出体系。到2022年,力争引进1-2所民办教育学校,中心镇小学力争建成市级示范学校,幼儿园力争建成4星幼儿园。2020年,重点推进中心小学建设,选派7名特岗教师及骨干教师任教交流,完成清洁型煤改电供暖、信息化提升工程;做好辽宁科技文化学院项目选址、规划设计、资质审批等前期工作。
2.扶持医疗事业发展。依托县中心医院,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积极发展特色专科和医疗康养服务,满足域内外居民急诊、急救需求。到2022年,计划引进医疗康养服务中心,建立骨科(外伤)特色专科,完成医联体医共体建设。2020年,成立法库县中心医院分院,建成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及老年病、慢性病中西医康复病房,选派10名优秀医务人员到镇医院开展医疗服务。
3.强化就业创业服务。鼓励中心镇专业技术人员本地就业,引导更多的域外人员到中心镇创业。发挥各类平台作用,开展酒店管理、家政服务、餐饮烹饪及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到2022年,计划实现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实现“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2020年,重点推进县、镇、村三级人力资源服务网络建设,实现镇有就业服务所,村有就业服务点,全年开展各类就业培训不低于1000人次。
(四)提高乡村治理能力。
1.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常态化保洁水平,巩固扩大“三清一改”成果,推进“厕所革命”,改变农村环境面貌。到2022年,中心镇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20年,完成购入垃圾清运车1台、勾臂车3台,勾臂箱60个,水车1台及相关附属设备,镇域内13个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置实现全覆盖,农村“脏、乱、差”现状得到有效治理。
2.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推广借鉴“枫桥经验”,加快镇村综治中心建设,有效化解乡村治理难题。推动城市管理执法重心下移,切实提高镇村综合治理能力。到2022年,完成13个行政村的村级综治中心建设,打造市级示范镇。2020年,完善镇级综治中心建设,建立13个行政村群防群治队伍;组建综合执法勤务区大队,各村设立网格化城管员,重点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
3.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镇村综合性文化中心(站)、文体广场建设,逐步实现镇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到2022年,中心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面达标,中心镇居民足不出户共享城市优质文化资源。2020年,完成5个村级文化广场提升改造,全面提高文化书屋、文娱活动室等配备标准。
(五)创新管理体制。
1.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乡镇行政管理功能,提升服务企业项目能力。2020年,成立“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驻十间房中心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加强中心镇农业技术推广、水利、农机、畜牧、农业经营等方面服务能力建设。推进执法力量下沉,完成农业、应急、市场监管等具有行政执法职能部门在中心镇下设派驻机构任务,进一步提高镇村管理效能。
2.完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探索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从体制上实现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村民自治有机结合。到2021年,完成13个行政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2020年,完成9个行政村“一肩挑”任务。
3.创新社会化管理模式。本着“谁建设、谁拥有”的原则,实施“建管分离”模式,逐步推进中心镇向城市化管理迈进。2020年,将中心镇内保障城市运行的基础设施交由国有平台公司开发建设,采取委托运营、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镇村运营管理。
4.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加速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2020年,完成13个行政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完成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财务相分离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体系建设。
选优配强中心镇领导班子,安排1位副县级领导专门负责十间房中心镇管理工作,各相关部门组成专班协同管理服务。积极向市委组织部和上级对口单位争取,选派相关专业和有资源能力的干部到中心镇挂职。
(二)优先要素供给。
县域建设用地指标重点向中心镇进行倾斜,优先保障中心镇建设用地需求,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适当降低中心镇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推动在中心镇建设中集体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和统筹利用,充分结合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盘活宅基地等存量资源。
(三)加大税费支持。
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界定县与中心镇的收入范围和支出事项,进一步规范两级财权事权。遵循属地原则和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将各项税收收入县级留成部分全部划入中心镇金库;土地出让收益,除国家和省规定有明确用途外,全部用于本镇的耕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费用,除上缴国家和省部分外,全部用于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四)加大资金扶持。
由县属国资公司发起,引进社会资本成立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筹集资金实施中心镇整体开发,以土地整理收入弥补中心镇建设缺口资金。
(五)强化人才保障。
围绕中心镇建设列出需求清单,在法库县全域广纳人才的基础上,争取市委组织部和市人才办的支持。对于企业和项目需要的人才,可采取对外发布招聘信息,必要的可以通过人才中介、“猎头”公司等多渠道引进。密切同省内外高校及金融机构联系,采取上挂学习、下挂锻炼等方式加强交流合作。
(六)加强绩效考核。
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激发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按照《2020年市中心镇建设工作考核指标》要求,分解任务,责任到人,联动推进,确保中心镇建设任务落实落细,并依据考核结果,对中心镇主要负责人予以重用或调整。